2015年12月29日 星期二

紅豆的那個要我吃它


這個年底總是沒有辦法好好坐下來寫。也許是寫了太多無以為繼的初稿,丟著懶得改,結果寫作者本人似乎受到了那些稿子的詛咒,寫不出甚麼有趣的東西來了。而且太多在腦袋裡覺得還不賴的想法,把手放到鍵盤上或是拿筆寫下來之後,就糊成一團。

穿著買便當的居家服,決定門去散步,散步路上又決定去北美館看展。北美館有一個聯展叫做 愛麗絲的兔子洞,當中有一個作品,叫做《日常編舞》創作者是謝杰樺+董怡芬。

作品是一個白色十公分高的大平台,是舞台,一旁有十來個耳機架與導覽機。戴上耳機,裡頭傳來指令。我跟著一個指令一個動作:找一個人,跟在一個他的背後,蹲下,站起來,舉起右手,跟近一點,再跟近一點,跳起來。

如果這件事,自己一個人做,真的很拜尺。但剛好,台上同時有大約十個戴著耳機觀眾一起玩,一個人跟在一個人後頭,繞成了一個圈,圈圈裡每個人以不同的拍子輪流做同一個動作,形成了一支短短的舞。

這個經驗讓我感到愉快舒服,不但與人有連結,而且好玩。那種不必自己思考,完全交出主控權的狀態,將我從今天的迷惘中解放了。為此非常感謝創作者。

看完展,走路回家,繞去圖書館借了幾本書。其中書架上有一本《里山生活基本術》是一個住在海拔六百米山上的日本人,教大家如何在山上自給自足地生活。從砍柴,引水,架屋,到堆石牆都有詳細解說。

書不能外借,我就坐下來讀。挑了堆石牆的篇章,一面讀一面想著自己在東莒亂堆模型石牆的事情。原來,交叉著疊,叫做亂積法,一層一層地疊叫做平積法。底下的大石頭叫做礎石,要平放,而且埋在深處,背後填縫隙的小石頭叫做飼石。以面接觸修整過的石頭叫做間知石,而在山上保持自然形狀的則叫野石。

在石牆這件事上,每一種石頭都有自己的職稱,它們在一面石牆裡發揮各自的功能。

回家前,順手借了幾本書。除了書名之外,每一本都有自己的編號和歸類。

天色暗了下來,風吹得我頭痛,手上拎著書,一起過紅綠燈的是一個女高中生。她穿著紫色帽T運動服,走得很快。我突然想要跟上去,跟得近一點,然後跳一支舞。

幸好我沒有跳。

因為路邊有一攤車輪餅,紅豆的那個要我吃它。其他的餅堆成了一面矮矮的牆,它們將在別人的身體裡發揮別人的功能。我吃下的紅豆裡,有一些是顆粒狀的,有一些是泥,我過的日子寫的東西也是這樣,有一些是顆粒,但大多是泥。

這個年底總是沒有辦法好好坐下來寫。暫時就寫到這邊吧。

2 則留言:

Not Sunday 提到...

我也體驗了《日常編舞》的活動,非常有趣~
一開始看見別人在台上跳舞,還以為是創作者的表演時間呢:P

阿達 提到...

希望你沒有看到我跳的.....